看老公购物让咱长见识

看老公购物让咱长见识

作者:与尘共舞 (5/1/2014)
 

常听人说,最好的厨子,是男人;最巧的裁缝;是男人;可你知道不?最精明的采购员,也可能是男人---至少,在俺家是这么回事儿。跟老公生活这些年,咱主观上曾怀疑过,感性上曾挣扎过: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可能比良家妇女更精细呢?可经历了无数的客观检验,进行过反复的理性分析之后,咱不得不承认:算账,咱真是算不过他!而买“价廉物美”的商品,咱不得不拜他为师!

早先,咱真搞不懂:为啥咱也长眼睛,他也长眼睛,为什么偏偏他拿进购物筐的东西,总能把咱的给比成“假冒伪劣”产品!为啥他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圈定自己中意的;而咱总在比来比去之后,仍然恋恋不舍地哪样也不肯割舍呢?

渐渐地,通过观察,咱发现,老公的这个本领,其实是几种素质的综合体现:第一,他的童年吃过不少苦,又喜欢忆苦思甜,所以,对价格特别敏感;第二,他是个数学脑瓜,能运用心算进行快速类比;第三,他是搞科研出生,在骨子里炼就一套严谨的排除法;故,从原则上讲,老公买东西,同样的商品,如有大包装,他一般不买小包装;同类商品,如有替代品,他一般不买名牌;不同商品,他总是以哪样最实用作为选择的优先。

咱呢,自以为学会了以上三样原则,把持这个家,怎么也能独挡一面,甚至说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吧?可时不时地发生一桩子事儿,让咱深深地体会到,购物算账这点事儿,竟也像兵法一样,变化多端,要想运用得灵活自如,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还真不那么容易!

有一次,我和老公去购物,转到卫生纸的货架买厕所用的手纸。咱想趁机显摆一番。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卫生纸,品种繁多,分类细致,有五百张一卷的,一千张一卷的,一千五百张一卷的,还有两千张一卷的。咱呢,学着老公的方法,以“买大包装为原则,从单位价格类比入手”,经过一番眼花缭乱地筛选之后,挑了一包二十四卷的,兴致冲冲地放入购物筐。可你猜咋的?老公不动声色地拿过另一种让我看。他说:“这一种,更好。”为啥?咱买的这种,单张价格不是更便宜吗?他说:“你选的那种是单层的;而这种,是双层的。虽然,从单张价格来说,贵是贵了一点,但是,更经用!”哎呀,老公啊,你这科研做得也太深入了吧?原来,买手纸算账,不仅要比单张价格,还要把单张单面价格换算成单张双面价格以后,才能类比呀!看来,咱这个文科脑袋瓜,就是转不灵呀!

又有一次,老公自己出去购物,一下买回来十几袋热狗面包。我呆了,不解他为什么买那么多:家里也没有要开party的计划呀?这么多,就是顿顿吃热狗,也得吃上几天啊!惊奇之余,咱问老公为啥买这么多?原来是降价的(但还没有过有效期),比正常价格便宜 80%!有点像免费送的呀!我觉得他贪心,就责怪道:“要是吃不完,不是浪费了吗?你怎么算的账?!”你猜咱老公怎么为自己辩解?“吃得完。平常,孩子们闹热狗吃,你就去外面买,一块钱一个,多贵!现在有了这些面包,一块钱可以吃五个呢!还有,就算过期了,还吃不完,扔掉,也比买正价的便宜!”哎,老公啊,你这个账算得也太过了吧?连不确定的浪费成本都算进去了,就算打死咱,也算不到这一步!

最近的一次,老公带咱去买建筑工具。当时,他在开工一个旧房翻修项目,需要买一把榔头,用来敲击破旧的墙壁,以便安装新的石灰板。我看到店里摆着好几种榔头,大大小小的,很可爱。按照单价对比原则,按说老公该买最大的那把才是。可出乎咱意外的是,老公竟然买了把中型的。我笑着问:“你为什么不买最大的?按单位含铁量,那把不是最便宜吗?”老公稳了稳手中的榔头,满有把握地说:“榔头,是用来抡的。那把,的确便宜,但不实用。”“为什么?”“那么重,工人抡几下,就累了,影响工作效率。不行。”老公啊,你咋算得这么宽呢?买榔头,你不仅算了它的直接成本(direct cost),连算间接成本也要算进去呀(indirect cost)!恐怕,连教经济学的教授,也算不了这么周全的账吧!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