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中国式扫黄” 背后的灵与肉博弈

2024-05-28 03:53:31

【侨报2月13日社论】中国国家电视台央视近日曝光广东东莞色情业引发社会连锁反应,连日来成为海内外舆论的热议话题。图文并茂的“重量级”新闻引发舆论的两极对峙引人深思,本来,一个看上去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道德规范的“扫黄行动”本应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许,但实际效果却是舆论对央视东莞扫黄报道的强烈反弹,这反倒成了此次扫黄事件之外的另类看点。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更是刺痛社会神经的真正利器。

实际上,此次“中国式扫黄”的舆论对峙所暴露的是社会阶层的对抗,央视被当成了体制与权力的象征,“小姐”则被赋予成了社会的最底层、最值得同情的对象。这种隐喻,说穿了,就是社会阶层之间对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的直接表达。这个故事几乎被简化为央视(公权力)与小姐(弱势群体)两者之间的战争。自中共执政后,性交易在中国就被定位为非法,但却在公权力对卖淫嫖娼的持续打击中屡禁不止,只要中国的法律不明确“性交易非罪化”,在现代“笑贫不笑娼”的年代,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而言,色情业者就是执法者的俎上鱼肉,在上层,(曝光)扫黄这类事情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是高高在上的立场,道貌岸然的姿态出现,甚至成为政治博弈的推手,大可令人浮想联翩。

事实上,就在广东官方发出微博“东莞你好,不要害怕诋毁,请告诉他,因为挚爱,我们不会出卖灵魂”后,这场舆论争议更加明朗为“出卖肉体”与“出卖灵魂”的博弈。贪官们及其身边“土豪”东窗事发后绝大多数被发现贪财好色,充当了时代堕落的领头羊,更平添了人们内心对当下吏治的忧虑,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性都”东莞大规模重拳打击色情业者的正义行动被一边倒的舆论反讽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困境不仅存在于东莞治黄领域,而是密布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成为三中全会改革的首要难题。民众们似乎更想关注的是,这些非法卖淫嫖娼的保护伞是谁?哪些高层次的人士成为此类高档场所的嫖客?力挺“出卖肉体”者对于炫耀“出卖灵魂”者的揶揄的深层原因无他,只是当下可以操控肉体者对有权出卖灵魂者的无奈与嘲讽。东莞色情业如果真像央视曝光的那样明码实价和明目张胆,那么荒淫和猖狂的背后,必然是盘根错节的权力庇护和腐败官员的参与。

平心而论,卖淫嫖娼行为,对家庭、对婚姻乃至对社会秩序都产生强力冲击,且衍生毒品交易等其他“恶果”,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传媒揭发东莞卖淫业还是警方“扫黄”,都是正确之举,无可厚非。就算是抨击央视、同情弱势小姐的观点持有者也不可否认扫黄的真正意义。但是如果扫黄惩治的只是卖淫的小姐,那么权力仍旧无法有效约束,法理精神依旧无法彰显,权力与市场、灵与肉的边界依旧模糊,则根本无法有效依法遏制情色场的暗香浮动,必然导致比卖淫嫖娼更可怕的权力寻租和逼良为娼。扫黄的战果只是执政者缓解自身压力,成全了一次全民释放集体性压抑的娱乐性狂欢,仅此而已。

有必要提醒“东莞挺住”论者,既然情色场所已经成为贪腐易发的温床,那么“中国式扫黄”也不可避免会纳入到反贪腐的组成部分,这或许是在东莞“雷霆扫黄”的更深意义。尽管很多网民都认为,扫黄的副作用很大,对经济和民生有重大的影响,但大方向肯定是值得支持的。东莞色情业从业人员如果能做些正常的营生,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卖淫是违法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这在正常人的思维里面有着当然的共识,卖淫嫖娼与社会公序良俗格格不入,向来为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不容。放眼世界,即便在欧美各国,对色情业的打击也越来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扫黄的意义绝对是正能量,在一些基本价值上,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有起码的共识。守住法律底线,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捍卫普世价值的道德责任,正是一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取向。不过我们更应强调的是,道德不仅在于裤腰带以下,也在其之上,不仅在于私德,更在于社会公德;不仅在于有形的卖与嫖,更在于无形的灵魂之殇。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